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13 分类:纺织设计灵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以及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问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纺织机械的发展历史

人类最初用天然纤维作原料纺纱织布,早于文字的发明(见世界纺织史、中国纺织史)。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已经使用手摇纺车纺纱,到了宋代已经发明了30多个锭子的水力大纺车。

1769年英国人R.阿克赖特)(又译理查德·阿克莱特)制造水力纺纱机。

1779年英国人S.克朗普顿(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

传入美国后,1828年美国人J.索普发明环锭纺纱机,因采用连续纺纱使生产率提高数倍。

中国战国时期的织机已经运用杠杆原理,以脚踏连杆带动综框完成开口动作。

1733年英国人J.凯(又译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打击梭子,使其高速飞行,织机生产率得以成倍提高。

1785年英国人E.卡特赖特(又译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机,同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用蒸汽机为动力的棉纺织厂,是纺织工业由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的一个转折点。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纺织机械的改进。

能源改革(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畜力)则奠定了现代纺织机械的基础。

19世纪末人造纤维问世,拓宽了纺织机械的领域,增添了化学纤维机械一个门类。

人们对合成纤维需要的增长,推动合成纤维纺丝设备向大型化(纺丝螺杆直径达200毫米,单台纺丝机的日产量达到100吨)和高速化(纺丝速度达3000~4000米/分)方向发展。

世界合成纤维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几乎在5~6年内设备纤改更新一次,机台数量在10年内就增长一倍。

近20年的纺纱织造设备,为适应化学纤维纯纺或与天然纤维混纺返派作了不少局部改进,如扩大牵伸机构适纺纤维长度的范围、消除纤维上静电等。

在染整方面发展了高温高压染色设备、热定形设备、树脂整理设备以及松式整理设备等。

人类用传统方法纺纱织布,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至今根据传统原理设计的纺纱织布机器,仍是世界纺织工业的主要设备。

但是50年代以来,已经创造出一些新的工艺方法,部分地取代了传统方法,以高得毁世判多的效率生产纺织物,如转杯纺纱、无纺织布等。

新的工艺方法孕育着新的纺织设备,新的纺织设备成熟与推广,又促使纺织工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织布机历史

纺织机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

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 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 到战国时代。

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 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 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 20 ~60倍,每人每小时 可织布0。 3 ~1米。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土 •哈格里夫斯 (约1720 ~ 1778年)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查德•阿克赖特(1732〜1792年)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经线。

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1753 ~ 1827年)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明了走锭纺纱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 8股细纱。 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处,所以又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绕在线轴上时再移回。 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1784〜1848年)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纺纱机上纺。

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扭着纱线。 获得纱磨早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

最简单的织布机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导引的另一根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

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 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机的脚踏板引人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铅察。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1704 ~约1780年)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工作效率。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阴家埃德蒙•卡特赖特(1743 ~1823年)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的主要动力输出。

纺织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 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 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 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 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 *** 地区一些游牧 *** , 仍在用它纺纱。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

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 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目前槐游茄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 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 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 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3枚,最多为5枚。

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 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 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 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

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 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 可纺一百多斤。

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 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 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 四个多世纪。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 可靠的史料说明。

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 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 到战国时代。 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

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 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 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 20〜60倍,每人每小时 可织布0。

3〜1米。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

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土 •哈格里夫斯 (约1720〜1778年)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 查德•阿克赖特(1732〜1792年)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 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

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 经线。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1753〜1827年)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 明了走锭纺纱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 8股细纱。

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 处,所以又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 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绕在线轴上时 再移回。

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1784〜1848年)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纺纱 机上纺。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 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扭着纱线。

获得纱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最简单的织布机 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

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导引的另一根 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 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

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 机的脚踏板引入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1704〜约1780年)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 工作效率。

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随着人类文 明的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阴家埃德蒙• 卡特赖特(1743〜1823年)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 的主要动力输出。

织布机的来历有谁知道织布机的由来呢

织布机的由来 我国最原始的织布工具,是出现于六七千年以前的“距织机”。

织布时, 操作者席地而坐,足蹬卷经棍,右手持打纬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当 然,由于工具的简陋,织布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秦汉之际,人们革新成功一种手脚并用的单综织机。 这类织机,虽然仍是简单、原始的,但比“距织机”的纺织速度加快了许多 倍,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织机了。

欧洲到 6 世纪才开始出现这类织机, 到 13 世纪才广泛采用。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而要织造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就要 在织机上再加提花装置。

我国在商周时期已有了提花设备,到汉代,已使用 复杂精密的提花机。但这类提花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够理想,60 天才 能织出一匹花绫。

三国曹魏初年,扶风(今陕西兴平)的马钧对提花机进行 改革。改革后的提花机,省工省时,织出花纹更加精美,很快得到推广。

后 经唐、宋几代的不断改进提高,提花机更加完善定型。唐代的纺织业非常发 达,已能织出布、绢、纱、绫、罗、绵、绮等十几种丰富多采、精巧新奇的 布帛。

提花织机的贡献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一种具有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的织机。

古代普通织机是利用一片或两片综(提升经线的部件)分别同时提升单数或双数的经线,形成梭口,以便送纬打纬,织成平纹的织物。商和西周的丝织品上已有简单的几何纹。

春秋战国时,相当精美的锦和文绮上已出现了复杂多变的鸟兽龙凤花纹。考古发现的汉代提花织物主要是文绮、文锦和文罗。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绒圈锦,其总经线数为8800~12200根,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织机的复杂和织造工作的艰巨可以想见。汉时的一种大型提花织机,在机上部专门设有花楼,挽花工在上面按预定的花纹图样控制复杂的综线运动,与坐在机前的织工配合织造。

东汉王逸的《机妇赋》中曾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一复杂艰巨的劳动。

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 *** 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加速工业革命的纺织机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13世纪,欧洲开始大规模推广手纺车,手纺车具有垂直的大纺纱轮,大大简化了纺纱的工作。

它有一根带子带动纱锭旋转,纺纱者一只手从垂直的纺纱杆中不断地抽出羊 毛线,另一只手不断地转动纺纱轮。16世纪的手纺车又增加了脚踏板,纺纱工从此可以 坐下来纺纱。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士 •哈 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查 德•阿克赖特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经线。

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明了走锭纺纱 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8股细纱。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处,所以又 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 绕在线轴上时再移回。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 纺纱机上纺。

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 扭着纱线。获得纱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

最简单的织布机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 导引的另一根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

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机的脚踏板引人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工作效率。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随着人类文明的 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明家埃德 蒙•卡特赖特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的主要动力输出。

古代,近代,现代纺织工具的变化

手工、手工机器、动力机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时期、纺织工业的后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起源机理:葛麻--最早的纺织植物纤维原料;丝--最早的纺织动物纤维原料;绵--最主要的纺织原料。另外,中国独特的气候和物种,酝酿了古人发明利用野生蚕丝织造的技术,在新石器后期走上了一条独特的丝绸工艺技术发展之路,这是人类纺织技术最为重要的创造性成果。从植桑、养蚕、缫丝到织帛,需经过多种工艺程序和操作,古人在桑蚕丝织工艺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学、昆虫学、材料学、化学和机械学的科技知识和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科技成果。

一、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公元前22世纪及以前),这个时期大体相当于夏代之前的原始社会,即史书上传说的“三皇五帝”及以前的时代。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采集原料为主阶段: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靠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和猎获的鸟兽羽毛纺织就地取材,基本不用工具,徒手制作。2培育原料为主阶段: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学会种麻、育蚕、养羊等培育纤维原料的方法。那时已利用较多的纺织工具,产品较为精细,并且除了服用性以外,已开始织出花纹,施以色彩。但劳动生产率还极低。二、手工机器纺织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70年),这个时期所使用的工具,已经逐步改进,发展成为包含原动、传动和执行机构在内的完整的机器。但是这种机器要由人力驱动,而且人的手、足还参与部分工艺动作,所以叫做“手工机器”。这一时期也分为两个阶段:1手工机器纺织形成阶段:大体相当于夏朝至战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2年)。那时,缫车扮轿尺、纺车、脚踏织机相继发展成为手工机器。人手参与牵伸、引纬等工艺动作,手或脚还要拨动辘轳或者踏动机蹑。这样,劳动生产率比原始手工大幅度厅高提高,生产者也逐步职业化。麻纺织、毛纺织技术也有相应的发展和提_。实现手工机器化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它很早在中国出现,以后通过各种渠道缓慢地传向境外,与当地人民的创造相结合,使纺织生产水平大大提高。2手工机器纺织发展阶段:相当于秦汉至晚清(公元前221-公元1870年)。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出现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从手摇式发展成几种复锭(2-4锭)脚踏式;织机则形成了普通和提花两大系列。中国实现纺织生产的第一次飞跃大约在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那时,中国已经推广了缫车、纺车、织机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机器。这种手工纺织机器,后来被记录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其形象得以保存下来。由于这种手工机器的推广,纺织品的产量、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大提高。纺织工艺和手工机器到宋代已达到普遍完善的程度。正规缎纹的出现,使织物组织臻于完全。一家一户个人使用的手工纺织机器已相当完备,以后一直很少变动地流传到近代。 南宋以后,棉纺织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许多地区的主要纺织生产。棉布成为全国人民日常衣着的主要材料。葛逐步被淘汰,麻也失去作为大宗纺织原料的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用畜力或水力拖动的32锭大纺车,以适应规模较大的集体生产的需要,成为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但织造机器仍是由1-2人操作,适于一家一户使用。三、动力机器纺织时期(1871年以后),这个时期,纺织机器的原动力逐步由畜力、水力发展到蒸汽力和电力,使过去一家一户或者手工小作坊的分散形式逐步演变成集中性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形式。人力的作用由主要作为原动力转向主要用于看管帆旦机器和搬运原材料与产品,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这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世界上这次飞跃早在18世纪开始于西欧,以后逐步推向各地。工业革命中纺纱技术与织布技术的相互促进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纺纱和织布两种技术创新是互相促进的,从而最终实现纺织工业的巨大发展的。纺纱最早用手搓绩,不用锭子,从纺专起,一直到气流纺,都用锭子或变形锭子,喷气纺不用锭子。纺专的锭杆竖立使用,手摇、脚踏纺车则锭子卧倒使用。多锭纺纱车到各型动力纺机又把淀子竖立起来使用。加捻与卷绕机_在历史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见每一种新机具的出现,都否定了它以前旧形式的不足,而继承了其优良之处。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以前曾被否定了的东西,有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加以利用。跳出旧框框的新型纺纱方法,就是在几千年演变中,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飞跃而得到的。可用方框图表述如下左《纺纱机具发展图》。由织机发展历史可见,织纹信息存把器最早是水平排列的综竿或综框,以后发展成竖直 的小花本,后来又变为水平环状的大花本,最后是环状的纹版链。开口的发动器在原始腰机上用手提而无蹑,手工织机上则由单蹑到双蹑到多蹑。在采用_合提综法后,蹑又减少,到 纹版提花机就不用蹑了。这些发展可用框图表示如下右《织造机具发展图》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时期(1960年~2000年前后),在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产业转移,如下左图所示,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次产业转移,即由韩国、香港、台湾地区向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大陆)转移。纺织生产重心的转移是生产、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在经历了三次纺织产业转移后,产业转移输出国并没有完全退出纺织业,他们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而输入国则占据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最终会表现为发达国家专注于产业链的两端:前端的原材料开发和后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发展中国家占据了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链中端。产业调整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发达国家自己不断开发并垄断高附加值产品,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就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在产业价值链内,存在着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分别转向上、下游环节的趋势。五、纺织工业的后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发达国家纺织界的科技人员为改变纺织工业劳动密集状况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纺织界的奋斗目标。各国都努力把尖端技术应用到纺织上来, 使纺织生产面貌不断发生改变。可以预见,未来的纺织生产将逐步转变成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其特点是原料超真化、设备智能化、工艺集约化、产品功能化、环境优美化、营运信息化。那时,纺织原料将主要通过工业方法而不再主要依靠农、牧业方法来生产。原料的质量将融合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点而克服其各自的缺点。原料的品种将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纺织设备将主要通过电子计箅机系统自动凋节和控制工艺,并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自动生产流水线。纺织染整冗长的工艺过程将通过技术进步逐步缩短,并进一步连续化.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纺织厂的整体智能化生产系统,使人可以进一步从机器旁解脱出来,做到车间里人少甚至无人而自动运转。劳动生产率由此再一次大大提高。纺织产品将极大丰富。

织布机的重大意义和对中国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什么?还有发明者及该发明物的介绍,快点!我很急!!!

不清楚指的织布机是定位在哪个时空的。。。既然在历史板块出现我就定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回答你吧

织布机的发明非常的早,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织布效率并不高。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通过水力驱动机渣咐器,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同年瓦特改良的万用蒸汽机也投入了织布领域,并受到广泛使用。

织布机的发明有效让的英国纺织工业更上一层楼,1765年发明珍妮纺纱机后纺纱效率大大提高如孝纯,织布的高效化则形成了布匹制造这一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大英帝国没有走上荷兰衰落的后路,成为了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工厂),走上了对外商品输出的道路。

这对中国的影响分几点

英国在拥有庞大生产力的基础上,开始觊觎中国庞大的市场。于是借虎门硝烟为由,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始。

英国及后来的印度用织布机纺织的棉布不断冲击着中国的封建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按照中国现行历史观点,中国人民陷入了列强和清政府双重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中国一方面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人民得以换取更为廉价的商品慎友,另一方面成为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是市场带来的矛盾,具体生活幸福指数很难说。

纺织机的发明在英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英国最早的手工厂工业是制呢,即把羊毛纺织成呢子布料。纺织机发明后,制呢效率提高很多,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工人,于是资产阶级开展了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意味着把生产凳行者和生产资料隔离起来,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其后果是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产阶级革命积累猜粗亮财富,因此可以认为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序幕。1楼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不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穗宽乃是蒸汽机的发明。请参考。

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问题、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头像
1L听荷 2023-04-13 22:02:51 回复
速度是黄羊抗击狼群的主要武器,一旦丧失了速度,黄羊群几乎就是一群绵羊或一堆羊肉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纺织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什么问题)

发表评论

必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